恩施旅游网:恩施的交通概况
恩施交通历史悠久素有“川蜀咽喉,荆楚屏障”之称,想要来这里旅游的朋友可以提前弄清这里的交通状况,而不是仅仅在各大恩施旅游网上查一下就行了,因为关于恩施的交通情况不一定就出现在恩施旅游网上。
恩施州属老、少、边、山、穷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运输工具落后,加上恶劣的地理环境,恩施长期处于 封闭状态。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恩施州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交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架桥修路,恩施州的交通面 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恩施的公路建设
早在民国时期就先后修建巴(东)石(咸丰石门坎)、咸(丰)来(凤)两条等外级公路,但交通仍然闭塞。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 重视山区交通建设,恩施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先后新修恩(施)利(川)、来(凤)鹤(峰)、椒(园)宣(恩)、利(川)万(四川万县)等公路,党的十一届三 中会以后,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工作的领导,使交通建设出现新的飞跃。1984年冬,国家拨给粮、棉、布、省补助配套资金,用“以工代赈”方式扶 持贫困地区修建区乡公路。
2000年至2001年全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狠抓路网改造结构调整和西部通县油路建设,以“两路”、“两港”为枢纽,以 高等级接线和“三横四纵”为骨架,以县乡等级黑色路面为基础,以达到基本养护级别的乡村公路为延伸,积极推进公路“三化”,实施“131”工程,形成州内 配套,出口衔接的交通运输网络。“九五”是我州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及中直、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多次到恩施视察和检查工作,对加快山区交通建设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人才上给予支持。
到2000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 达8270.4公里,其中国道713.99公里、省道877.66公里、县道1370公里、乡道5307.93公里(含专用公路568公里)。通往邻省、 邻地、邻县的公路出口达38个,100%的乡(镇),90%的行政村通机动车。2002年是“十五”计划的起步年,在这一年中南里渡大桥和朝东岩隧道工程 已完工通车,沪蓉西高速公路也通过评审,并已组建了指挥部(筹备组),巴东长江大桥工程和巴东港口复建工程也在紧张施工过程中。8月中旬,交通部部长黄镇 东还亲自到恩施考察工作并对恩施的交通建设给予肯定,并希望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2003年州交通局将以公路建设为龙头,调整优化路 网结构,加紧做好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底动工,完善以县乡道三、四级公路为主的支线网,完成县市到各乡镇公路的等级化、黑色化路基改 造,黑色化达到40%。
巴东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抓紧实施水运工程建设。40%以上改造为四级公路、村级公路黑色化达到40%以上。全州等级公路比重 达到60%,初步完成“三横四纵”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以州府为中心,幅射县市、乡镇村和周边市县的公路路网体系和交通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为恩施州民族经济 的发展提供“通道”支持。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公路里程增加,交通运输亦得到巨大发展。到了“九五”期全州民用汽车拥有18401辆,其中客车8981辆,货 车9240辆,完成客运量18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550万吨,货运周转量67000万吨公里。形成了外达周边地区和重 庆、长沙、广州、宜昌、温州等30多个大中城市,内联县(市)、乡(镇)的陆路客运网络。2001年,原州汽车运输公司组建集团式运输体系,成立了州交通 运输集团公司,使全州运输行业走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极大方便了人民的出行。
水路运输:主要以巴东港为主,有长江航道39公里
另外还有清江、娄水、贡水、酉水、唐崖河、郁江、沿渡河等支流和小河。民国初期,巴东港仅 有小型机动船舶参与水上运输。建国后至60年代,除巴东段外,大都不能通航。特别是公路的不断延伸,州内的水运逐渐由公路取代。继1990年巴东县轮船公 司“神农溪”1、2、3号客轮投入营运后,州航运公司1995年又增加了“腾龙”、“腾飞”2艘普客兼旅游客轮。1998年,由于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水运企业开始滑坡,国营航运企业停航,直至破产。
2001年,长江巴东境短途客运个体运输户联合组建“巴东县运发客运有限责任公司”,水上短途客运由个体 转为公司化运作。“九五”期末,全州拥有民用船舶122艘、6406客位、7309吨位,完成水路客运量50万人、客运周转量6000万人公里、货运量 20万吨、货运周转量4500万吨公里,2003年,恩施州巴东港地方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复建工程及将建成,两个千吨的客运泊位和两个55米的大型客运趸 船,年吞吐量为64万人次,货运码头为全州最大的集散货物中心。随着三峡大坝和水布垭枢纽工程的建成,我州的水路运输将再度兴旺繁荣。
更多恩施旅游的相关信息可以上各大恩施旅游网查找。
恩施州属老、少、边、山、穷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运输工具落后,加上恶劣的地理环境,恩施长期处于 封闭状态。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恩施州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交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架桥修路,恩施州的交通面 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恩施的公路建设
早在民国时期就先后修建巴(东)石(咸丰石门坎)、咸(丰)来(凤)两条等外级公路,但交通仍然闭塞。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 重视山区交通建设,恩施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先后新修恩(施)利(川)、来(凤)鹤(峰)、椒(园)宣(恩)、利(川)万(四川万县)等公路,党的十一届三 中会以后,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工作的领导,使交通建设出现新的飞跃。1984年冬,国家拨给粮、棉、布、省补助配套资金,用“以工代赈”方式扶 持贫困地区修建区乡公路。
2000年至2001年全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狠抓路网改造结构调整和西部通县油路建设,以“两路”、“两港”为枢纽,以 高等级接线和“三横四纵”为骨架,以县乡等级黑色路面为基础,以达到基本养护级别的乡村公路为延伸,积极推进公路“三化”,实施“131”工程,形成州内 配套,出口衔接的交通运输网络。“九五”是我州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及中直、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 多次到恩施视察和检查工作,对加快山区交通建设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人才上给予支持。
到2000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 达8270.4公里,其中国道713.99公里、省道877.66公里、县道1370公里、乡道5307.93公里(含专用公路568公里)。通往邻省、 邻地、邻县的公路出口达38个,100%的乡(镇),90%的行政村通机动车。2002年是“十五”计划的起步年,在这一年中南里渡大桥和朝东岩隧道工程 已完工通车,沪蓉西高速公路也通过评审,并已组建了指挥部(筹备组),巴东长江大桥工程和巴东港口复建工程也在紧张施工过程中。8月中旬,交通部部长黄镇 东还亲自到恩施考察工作并对恩施的交通建设给予肯定,并希望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2003年州交通局将以公路建设为龙头,调整优化路 网结构,加紧做好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底动工,完善以县乡道三、四级公路为主的支线网,完成县市到各乡镇公路的等级化、黑色化路基改 造,黑色化达到40%。
巴东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抓紧实施水运工程建设。40%以上改造为四级公路、村级公路黑色化达到40%以上。全州等级公路比重 达到60%,初步完成“三横四纵”的公路主骨架,形成以州府为中心,幅射县市、乡镇村和周边市县的公路路网体系和交通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为恩施州民族经济 的发展提供“通道”支持。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公路里程增加,交通运输亦得到巨大发展。到了“九五”期全州民用汽车拥有18401辆,其中客车8981辆,货 车9240辆,完成客运量18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550万吨,货运周转量67000万吨公里。形成了外达周边地区和重 庆、长沙、广州、宜昌、温州等30多个大中城市,内联县(市)、乡(镇)的陆路客运网络。2001年,原州汽车运输公司组建集团式运输体系,成立了州交通 运输集团公司,使全州运输行业走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极大方便了人民的出行。
水路运输:主要以巴东港为主,有长江航道39公里
另外还有清江、娄水、贡水、酉水、唐崖河、郁江、沿渡河等支流和小河。民国初期,巴东港仅 有小型机动船舶参与水上运输。建国后至60年代,除巴东段外,大都不能通航。特别是公路的不断延伸,州内的水运逐渐由公路取代。继1990年巴东县轮船公 司“神农溪”1、2、3号客轮投入营运后,州航运公司1995年又增加了“腾龙”、“腾飞”2艘普客兼旅游客轮。1998年,由于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水运企业开始滑坡,国营航运企业停航,直至破产。
2001年,长江巴东境短途客运个体运输户联合组建“巴东县运发客运有限责任公司”,水上短途客运由个体 转为公司化运作。“九五”期末,全州拥有民用船舶122艘、6406客位、7309吨位,完成水路客运量50万人、客运周转量6000万人公里、货运量 20万吨、货运周转量4500万吨公里,2003年,恩施州巴东港地方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复建工程及将建成,两个千吨的客运泊位和两个55米的大型客运趸 船,年吞吐量为64万人次,货运码头为全州最大的集散货物中心。随着三峡大坝和水布垭枢纽工程的建成,我州的水路运输将再度兴旺繁荣。
更多恩施旅游的相关信息可以上各大恩施旅游网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