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旅游景点如何摆脱“单一”走向“全域
虽然是炎炎夏日却挡不住人们的出游热情,暑期旅游依然有着十分火热的态势,这让旅游市场中的问题和变化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就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这一观点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以景点景区为主的发展思路。这对湖北恩施旅游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与景点旅游模式相比全域旅游又有哪些不同呢?在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中又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伴随着国民消费和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散客自由行逐渐成为旅游的主导形式,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开始不断提高。“出门旅行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如果是下车拍照或者在车上睡觉,这样走一圈回来后可能都还是啥也不知道。”旅游爱好者瞿婷女士说道。
“暑假前就有很多人来预定了,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或结伴的学生。”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旅行社的生意还不错,另外针对中小学生的夏令营项目也非常受欢迎,“如今90后学生更注重旅途中有怎样的体验和怎样的收获,景点线路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出门旅游的人几乎都有对看看外面世界的期盼,也有对融入当地生活的强烈渴望,人们早已经不再满足于按图索骥式的景点观光,旅游者需求上的变化为旅游经营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40亿人次的国内游人群中,自由行人群的比例占到了80%,并且高达32亿人次;而1.2亿人次的出境游客中更是有2/3的游客选择了自由行,也高达8000万人次。散客时代原本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无景点旅游也逐渐成为了常态。
而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面对的是旅游资源有效供给的不足,仅仅靠旅游景区的支撑会造成热门景点的游客过度聚集。所以每到节假日热门景区都是人满为患,“花钱买罪受”也成了小长假的现实,同时给景区带来了很大的管理负担。湖北恩施旅游旺季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恩施市旅游周的时候会对当地户籍的游客免费开放,各处景点自然是人满为患。
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开始提出全域旅游战略,突破了传统的”以抓景点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优化旅游资源来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所承载的压力,这也将成为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

2013年有个著名案例,那就湖南的凤凰古城开始向游客收取门票,而三年后却因这一举动导致游客骤减和商户亏损等原因不得不取消收费;张家口的“草原天路”也从今年5月1日开始拦路收费,但也是仅持续到5月23日就结束了它短暂的收费史;近日云南丽江古城的“收费”风波竟又一次开始上演。
对于那些一次次引发争论的“围城收费”现象,有不少专家都评价这属于典型的“门票经济”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只看重门票收入却损害了旅游地的口碑,甚至连带影响了当地的餐饮和住宿娱乐服务等相关产业,从长远利益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转变发展思维是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要实现几大转变,其中就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转变,逐渐从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等,这对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瞿婷告诉记者如果只能走马观花地转一遍旅游景点是难以了解旅游地的本来面貌的。而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地方着实是让人失望,比如云南丽江古城几乎只看到路旁密密麻麻排列的店铺,并且都是卖着一模一样的廉价首饰和小物件,反之当地纳西文化的本来面貌却难觅踪迹。
景区开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也是难以忽视的。在北京南锣鼓巷关于游客扰民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在湖南岳阳和山东聊城等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为了旅游开发而拆除古建旧屋和百年老街,替代这些的竟是人造的古建筑和文化街,这些被当地居民诟病良久。
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指出传统的景区和景点的节点开发模式使景区内外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由于一直以来封闭的开发模式,许多景区又刚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辐射带动能力远远不足,景区内外常常是两极分化严重,无论是环境和服务或者是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等都是“两重天”,景区发展的成果也不能让当地民众受益。
景区内外的二元割裂还造成了更多问题比如人造景点的频频出现,让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缺失;违规经营、诱导购物、消费陷阱等乱象不断,当地人都心知肚明,这些消费项目并非真正的“当地特色”……
在专家看来,旅游开发应当宜居和宜游兼顾,全域旅游的核心正是居民和游客互生互利,让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当地人和外地人和谐共处,改善行者和居者的关系,在保障游客享受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的同时,兼顾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宜居环境。

近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等32个县在京结成“旅游联盟”,面向全国共同开发游客市场、共享游客资源、规范经营,推动我国县域旅游景点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全域旅游转变。
今年以来各地就纷纷开启全域旅游的实践,尤其在乡村生态、民俗文化等方面颇受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22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2.3%。同时城市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在加大。
“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李金早提出,“拆除景点景区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认为,要打通景区内外、行业内外、区域内外阻碍全域旅游要素流动的一切瓶颈,打破部门分割、行政分割等,促进旅游要素在全域范围内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释放全域旅游生产力。
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战略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道路交通、餐饮供给、信息通讯等带来全方位的考验,以景区为核心的“以点带面”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以面育点”的模式。
当前,我国自然、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和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浪费严重,对山水自然资源也多采取封闭式、碎片化景区开发方式。全域旅游理念则以集约化、可持续为原则统筹这些资源要素,实现旅游空间和业态的最优发展。
“旅游也可以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旅游发展承担新使命,需要从战略全局上重新思考与谋划旅游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获取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释放旅游综合功能。”石培华指出。
湖北恩施的旅游业就可以按照上述的模式来发展,这里还需要恩施旅行社的配合。
从“观光式”到“体验式”旅游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据某旅游网站发布的《2016居民暑期出游意愿及旅游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暑期的旅游市场需求十分旺盛,而在所有受访者中确定将在暑期出游的比例高达59.3%,而其中选择在暑期出游的原因为“正好孩子放暑假可以全家一起出游”的人占比为37.3%,在计划暑期出游的受访者中又有47.4%的人选择了自助游,其次是选择旅行社跟团游的比例为32.2%,而选择自驾游的比例仅为16.5%。
伴随着国民消费和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散客自由行逐渐成为旅游的主导形式,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也开始不断提高。“出门旅行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当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如果是下车拍照或者在车上睡觉,这样走一圈回来后可能都还是啥也不知道。”旅游爱好者瞿婷女士说道。
“暑假前就有很多人来预定了,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或结伴的学生。”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旅行社的生意还不错,另外针对中小学生的夏令营项目也非常受欢迎,“如今90后学生更注重旅途中有怎样的体验和怎样的收获,景点线路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出门旅游的人几乎都有对看看外面世界的期盼,也有对融入当地生活的强烈渴望,人们早已经不再满足于按图索骥式的景点观光,旅游者需求上的变化为旅游经营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40亿人次的国内游人群中,自由行人群的比例占到了80%,并且高达32亿人次;而1.2亿人次的出境游客中更是有2/3的游客选择了自由行,也高达8000万人次。散客时代原本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无景点旅游也逐渐成为了常态。
而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面对的是旅游资源有效供给的不足,仅仅靠旅游景区的支撑会造成热门景点的游客过度聚集。所以每到节假日热门景区都是人满为患,“花钱买罪受”也成了小长假的现实,同时给景区带来了很大的管理负担。湖北恩施旅游旺季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恩施市旅游周的时候会对当地户籍的游客免费开放,各处景点自然是人满为患。
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开始提出全域旅游战略,突破了传统的”以抓景点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优化旅游资源来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所承载的压力,这也将成为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早已打破景区内外的二元割裂

2013年有个著名案例,那就湖南的凤凰古城开始向游客收取门票,而三年后却因这一举动导致游客骤减和商户亏损等原因不得不取消收费;张家口的“草原天路”也从今年5月1日开始拦路收费,但也是仅持续到5月23日就结束了它短暂的收费史;近日云南丽江古城的“收费”风波竟又一次开始上演。
对于那些一次次引发争论的“围城收费”现象,有不少专家都评价这属于典型的“门票经济”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只看重门票收入却损害了旅游地的口碑,甚至连带影响了当地的餐饮和住宿娱乐服务等相关产业,从长远利益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转变发展思维是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要实现几大转变,其中就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转变,逐渐从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等,这对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瞿婷告诉记者如果只能走马观花地转一遍旅游景点是难以了解旅游地的本来面貌的。而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地方着实是让人失望,比如云南丽江古城几乎只看到路旁密密麻麻排列的店铺,并且都是卖着一模一样的廉价首饰和小物件,反之当地纳西文化的本来面貌却难觅踪迹。
景区开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也是难以忽视的。在北京南锣鼓巷关于游客扰民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在湖南岳阳和山东聊城等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为了旅游开发而拆除古建旧屋和百年老街,替代这些的竟是人造的古建筑和文化街,这些被当地居民诟病良久。
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指出传统的景区和景点的节点开发模式使景区内外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由于一直以来封闭的开发模式,许多景区又刚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辐射带动能力远远不足,景区内外常常是两极分化严重,无论是环境和服务或者是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等都是“两重天”,景区发展的成果也不能让当地民众受益。
景区内外的二元割裂还造成了更多问题比如人造景点的频频出现,让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缺失;违规经营、诱导购物、消费陷阱等乱象不断,当地人都心知肚明,这些消费项目并非真正的“当地特色”……
在专家看来,旅游开发应当宜居和宜游兼顾,全域旅游的核心正是居民和游客互生互利,让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当地人和外地人和谐共处,改善行者和居者的关系,在保障游客享受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的同时,兼顾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宜居环境。
从“以点带面”到“以面育点”,促进旅游要素在全域范围内流动

近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等32个县在京结成“旅游联盟”,面向全国共同开发游客市场、共享游客资源、规范经营,推动我国县域旅游景点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全域旅游转变。
今年以来各地就纷纷开启全域旅游的实践,尤其在乡村生态、民俗文化等方面颇受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22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2.3%。同时城市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也在加大。
“全域旅游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李金早提出,“拆除景点景区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认为,要打通景区内外、行业内外、区域内外阻碍全域旅游要素流动的一切瓶颈,打破部门分割、行政分割等,促进旅游要素在全域范围内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释放全域旅游生产力。
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战略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道路交通、餐饮供给、信息通讯等带来全方位的考验,以景区为核心的“以点带面”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以面育点”的模式。
当前,我国自然、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和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浪费严重,对山水自然资源也多采取封闭式、碎片化景区开发方式。全域旅游理念则以集约化、可持续为原则统筹这些资源要素,实现旅游空间和业态的最优发展。
“旅游也可以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旅游发展承担新使命,需要从战略全局上重新思考与谋划旅游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获取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释放旅游综合功能。”石培华指出。
湖北恩施的旅游业就可以按照上述的模式来发展,这里还需要恩施旅行社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