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接媳妇儿,一组珍贵的老照片
为了在选定这个日子能够将女方的嫁妆搬运到新郎家,男方就必须在婚期的前一天把所请的“夫子”叫来集合,进行清点打个招呼,团夫。然后在婚期这天清早就开始朝女方家中去,一路上都有敲锣打鼓的,有吹八仙的(当地人叫唢呐),同时又有押礼官、红领大人、秧歌队(当地人叫接客的),一路至少100余人。
在要到女方家里的时候,敲锣打鼓的和吹八仙的更加激烈,在离女方家寨子不到500米远的时候还要点上鞭炮,以提醒女方家里做好准备,迎接迎亲队。在来到女方家里前,红领大人要在最前面,接着是新郎和押礼官,再是吹八仙的和敲锣打鼓的,走在最后的是秧歌队和“夫子”。来到女方家,押礼官和女方的家族代表一起烧纸钱,以祭奠女方已经过世的前辈。随“夫子”们吃完早餐后,押礼官安排“夫子”对所有嫁妆打包,说是打包其实是将嫁妆捆绑在用来抬的竹竿上。
在捆绑嫁妆时,因为抽屉、衣柜、桌子等笨重,捆绑时特别讲究,当地人叫“红包”,以确保在运输途中不被滑落。事毕,女方族长宣布“起嫁”,新郎立即进入女方家中堂,与新娘子哥哥或弟弟从小屋里背到中堂来的新娘一起进行祖宗告别仪式,然后,新娘子哥哥或者弟弟将新娘背出大门亲手交给新郎官,新娘为了感谢哥哥或者弟弟,还要给他们发红包。待新娘将新鞋换好后,新郎牵着新娘走上来迎亲的路。新郎新娘走出娘家不多会,迎亲队人员按照事先的分工,分别接过女方“发”出的嫁妆,往回赶。
旧时土家族人大多生活在山区,多数地方都是崎岖的山路,一路上这些抬嫁妆的“夫子”们累得满头大汗,在停下来歇气时,要把所有的嫁妆放在大路中间,将新郎和新娘拦到后面不许走。好让大伙儿嚷着向新郎新娘要香烟。因此当地人常常说,结婚那天最受人“追捧”的不是新郎新娘,而是抬嫁妆的“夫子”。因为这天要是对“夫子”们“伺候”不好,他们会故意让新郎新娘难堪,比方说在被子里塞一只壁虎,或者是晚上派人去“听房”。在要到男方家的时候,那些“夫子”就把铺盖和毯子拦到最后,等新娘和新郎的“新床”长时间铺不好。到了堂屋的大门外,圆亲婆将新娘牵到堂屋与新郎一起拜堂后才允许进入洞房。
现在,这一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山区地方还保留少部分,但是在城市之间已经早已不存在了,搬运嫁妆采用小型农用车等现代运输工具。过去的婚嫁习俗只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