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利川竹琴,左竹片右琴筒说唱中讲述满载烟火气的民间各态


利川竹琴多为一人演唱,以坐唱为主,中间夹带少许表演,一人多角,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辅以帮腔。表演道具简单,表现形式灵活多变,不拘条件,极具生活气息。演唱者怀抱琴筒,左手持两块二尺多长的竹片,左手击简板,发出“磁音”;右手击筒,发出“乓乓”声,所以本地民间把竹琴也称之为“磁乓乓”。左右手配合演奏,边奏边唱,画面很是有趣。其鼓点时而急切时而缓慢,忽强忽弱,变化多样,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利川竹琴多为一人演唱,以坐唱为主,中间夹带少许表演,一人多角,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辅以帮腔。表演道具简单,表现形式灵活多变,不拘条件,极具生活气息。演唱者怀抱琴筒,左手持两块二尺多长的竹片,左手击简板,发出“磁音”;右手击筒,发出“乓乓”声,所以本地民间把竹琴也称之为“磁乓乓”。左右手配合演奏,边奏边唱,画面很是有趣。其鼓点时而急切时而缓慢,忽强忽弱,变化多样,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曲牌丰富,善于通过刻画各种人物不同情绪变化,来勾勒人物形象。艺人还会根据曲目需要,常加入当地民歌小调,使人听着更有亲切感同时丰富了其内涵。音乐结构多以正宫、一字、二六为主体的联曲结构形式。唱词结构工整,多为七字句、十字句的上下句,且一韵到底,通俗易懂。现在保存下来的传统曲目及唱段40多个如《盘珍认母》、《莲珠配》、《秦香莲》、《李三娘教子》、《王宝钏与薛平贵》、《张果老制竹琴》、《席棚击掌》、《东吴招亲》、《风筝记》等;后来在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突破传统的束缚新创造了《夺印》、《断头山》、《弯弯月儿出了山》、《大水井》等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