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巴东红色故事,静静聆听
翻开历史记忆的书签,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如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面前。
巴东,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数以万计的巴东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过不寻常的记忆;这里的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有过动人心弦的故事……
为此,我们特邀请巴东县老促会副会长赵世华同志,给大家讲述发生在巴东的红色革命故事。
讲述人简介
赵世华同志
现任巴东县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1997年9月,调县扶贫开发办,专司巴东老促会的具体工作。退休后仍为巴东老区建设奉献余热,被老区干部群众称之为“老区群众的贴心人、活字典”。
22年来,赵世华参与段德昌、黄大鹏、中共巴兴归县委旧址等革命烈士和革命遗址设计、撰写碑文,并树革命遗址永久性标识16座,革命烈士墓5座。积累珍贵有史料价值的照片1500余张。
巴东革命老区概述
巴东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殷红沃土,是根据地,是大本营,是革命老区,是全国1599个老区县(市)之一,12个乡镇有8个属革命老区,4个乡镇属全省309个老区乡镇,金果坪乡是全省27个重点老区乡镇之一。
《金果坪风光》 郑家钦/摄
革命老区 :是指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革命根据地。苏区,是指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边区,是指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在几个省接连的边缘地带建立的根据地。
1979年国务院批准民政部(30号)、财政部(85号)联合发文,对确认革命根据地的标准作了这样的规定。革命根据地,包括土地革命战争(1927.7-1937.7)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具体的标准是: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有中共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分牲畜等运动,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且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区域,可以确定为革命老区;
●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曾有中共组织,建立了政权武装,发动了群众,实行了减租减息,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举行武装斗争,坚持斗争一年以上时间的区域可以定位革命老区。划分革命老区乡(镇)以生产大队为最小的计算单位,如果一个公社内,属于革命老根据地的生产大队超过半数,这个公社可算作革命老根据地公社。
中央确定全国1599个县、市、旗为革命老区。按现行建制,巴东县革命老区乡镇8个,即:
信陵镇 / 19个村 官渡口镇 / 35个村
东瀼口镇 / 22个村 溪丘湾乡 / 38个村
沿渡河镇 / 55个村 野三关镇 / 35个村
水布垭镇 / 41个村 金果坪乡 / 22个村
茶店子镇、清太坪镇虽然不属于老区乡镇,但有老区村。茶店子镇的竹林坪、周家湾、福场坪、阡山,4个村属革命老区村。清太坪镇的木竹坪、郑家园、倒卜龙、大堰塘、六郎、中磨坪,6个村属革命老区村。巴东县共有275个老区村。巴东全县现已查实的革命遗址有74处。
革命遗址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革命遗址是厚重的历史见证,需要后来者加以保护和利用,传承与发扬。各乡镇分布情况如下:
东瀼口镇8处 溪丘湾乡12处
沿渡河镇4处 官渡口镇8处
绿葱坡镇4处 大支坪镇1处
野三关镇5处 清太坪镇1处
水布垭镇4处 金果坪乡12处 信陵镇15处
这些革命遗址铭记着一段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凝结着一部部慷慨悲壮的历史。1998年以来,中共巴东县委、县人民政府树立革命遗址永久性标识15处,革命烈士墓碑5座。
巴东为中国革命所作的重大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巴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东有两块革命根据地。
南部 属湘鄂边根据地,辖金果坪乡、水布垭镇及清太坪的部分自然村。
北部 属巴归兴苏区的一部分,辖官渡口、东瀼口、溪丘湾、沿渡河、信陵镇以及秭归、兴山县的相关乡镇。
01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28年4月2日,贺龙、周逸群领导发动桑植起义,从此拉开了湘鄂边红色革命的序幕。
1928年11月,在贺龙的领导下,形成了以鹤峰邬阳关——长阳枝柘坪——巴东金果坪为主干线路的湘鄂边工农革命斗争根据地。
1929年1月,贺龙率部攻占鹤峰县城,建立鹤峰县苏维埃政府,使桑植、鹤峰两县为中心的红色割据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到1930年5月,湘鄂边根据地已由桑植、鹤峰发展到石门、慈利、长阳、五峰、巴东、建始、宣恩、恩施等县的部分地区。
这一时期,巴东的金果坪、水布垭、清太坪一带,是贺龙领导的革命队伍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02中共党组织在巴东的成立发展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今鄱阳街139号)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中共湖北省委为了贯彻会议精神,向各地派出干部恢复和发展组织、积极开展秋收和年关暴动。
巴东县属于鄂西特委领导的第七暴动区。
1927年10月,巴东籍共产党员张华甫、黄大鹏、廖景坤、陈宗培等,根据鄂西特委指示,建立中共巴东特别委员会,简称特支,为武装暴动进行组织准备。
特支建立后,主要成员分别到长江以北农村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2月,在江北建立第一个农村党小组——西陵党小组。
1928年2月,西陵党小组发展为党支部,这个遗址位于东瀼口镇贾家湾村三组(小地名白瓦屋),原系一栋土木结构之瓦房,三正间两厢房,两罳(sī)檐,正屋坐北朝南。
03中共巴东特支改造神兵
中共巴东特别委员会成立后,认真贯彻落实“八七”会议和省委秋收暴动精神,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在改造“神兵”、组织武装暴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为创建巴东、秭归、兴山、苏区奠定了干部基础。
04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1928年12月至1933年6月,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率部9次进入巴东,5次屯兵金果坪,以金果坪为根据地,在巴东、建始、鹤峰三县交界区域,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革命风暴风起云涌,此时,巴东南、北呼应,成犄角之势。
先后建立区苏维埃政权6个(牛洞、麦丰、平阳、火峰、石门台、金果坪)。
乡苏维埃政权32个,红军发展到千余人,先后开展3次反“围剿”斗争,有5000余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在册革命烈士457人(其中女性12人),红军失散人员195人(其中女性3人)。
— 缅怀 致敬 —
根据民政部、财政部(1986)优44号文件规定“1937年7月6日以前,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因伤、因病、因战斗失利或组织动员分散隐蔽离队失散,并在离队后表现较好,当地群众公认的;
因被俘、被捕离队失散但未发现其投敌叛变或离队后被迫担任一般伪职,对革命没有造成危害的,均可按‘红军失散人员’对待的要求,给予认定。”
巴东县民政局根据上述文件规定,于1988年4月和1989年11月两次认定全县红军失散人员195名。
苏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苏区人口14万,为全县总人口的70%。
巴东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从革命故事中
听风雨、感豪情、知无畏
今天的我们,当珍惜,更奉献!